English

真诚的反省和拷问

2006-02-01 16:42:00 来源:书摘 刘恩波  我有话说

作家人格的断裂,一直是近年令人异常困扰的精神话题之一。我们今天匮乏上几代知识分子那种对于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执著反省、真诚批判、刻骨自责和不尽拷问的情怀与理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看重刘兆林的长篇小说《不悔录》。

这是作家用十年时光磨成的一把力剑,写主人公柳直在有了二十多年军旅生涯之

后,进入不惑之年所遭遇到的又一次人生重大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心路历程的嬗变和调整。作家通过对主人公转业到地方某文化机关工作乃至在此背景上所展开的人生画面、生活场景、机关风云还有世俗的人情世故的种种洞察,表达了自己的体悟和思索。这使得小说不仅仅是社会内幕的精彩报道,或者某个阶层文化现象的生动聚焦和透视,更是对人性缺憾、人格扭曲、人生境界的极其富有洞察力、穿透力和说服力的真正文学意味上的大胆书写。在《不悔录》中,作为小说主要人物之一的“我”和作家主体意识中的“我”已经合二为一,成了须臾不可分离的骨肉。我们欣赏的是作家主体人格脱掉伪装和面具之后的赤裸裸的心灵担当、精神裂变以及对于人生境况的无可奈何的适应和妥协,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总体情感和思维的最鲜活和充满眩惑力的章节。

中外文学史上,戴着面具的写作和捧出一颗心的写作所在皆有,可是现在中国文坛匮乏的是后者。刘兆林却是一个不会戴着面具写作的作家,他属于能够把自我的性格、情感和命运充分交织在一起进而比较深入面对社会现实还有人生主题去不遗余力描绘、阐明和剖析的后者。他的《不悔录》就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当代机关文化的剖面图,知识分子群像的写真,社会转型过程中人际交往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心灵画卷。在他的既冷静又执著、既深刻又达观、既忘我又审我的写作中,试图传达了一个有关生命事态、活着境遇和心灵状况的真实信息,那就是在这个变革年月,在特殊的历史转型期,在文化部门和机关甚至每个角落里,人们不甘于妥协又只能妥协,不想忍受鸡毛蒜皮的庸俗琐事的摆布,但却是偏偏习惯了丑陋,麻木了躯体和神经,甚至像飞蛾投火那样自食其果自得其乐的荒诞感。《不悔录》带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幅千姿百态、穷形尽相的有关机关文化和知识分子的心电图式的剖白和聚焦。刘兆林真诚投入地用一个心理分析师一般的生动笔触,用自己风趣幽默带有人生调侃和反讽意味的语言接近了他的写作对象,因而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刘兆林审视他者的眼光和笔调不是热切的批判,而是舒缓别致的洞察,是用社会学和审美的眼睛去凝视扫描。书中塑造的铁树和盛伟这两个明争暗斗结下不少是非恩怨的文化部门高级官员形象,既没有被丑化也没有被美化,作者对那个“我”也同样采取了不褒不抑的中间立场,把是非分寸的判断交给了读者。因此,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分子人性深处的脆弱、萎缩和自私,但是,他绝不把这当成围剿和讨伐他们的口实和证据。

总体来说,《不悔录》是一部对于知识分子题材和体制问题做出了不同凡响思考和描绘的一部比较成功的作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